首页
关于我们
中心简介
中心文化
新闻中心
延安民俗
延安精神
新闻动态
教学教研
课程架构
教学资源
师资队伍
精品课程
教学安排
延安培训
企业培训
青少年研学
教学安排
教学方案
教学形式
会议接待
培训安排
教学安排
会议安排
拓展培训
拓展培训
拓展安排
培训方案
培训基地
培训基地
培训动态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青少年研学
学习花絮
综合服务
培训流程
出行指南
延安特产
延安特产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延安精神
> 延安窑洞的故事
新闻中心
延安民俗
延安精神
新闻动态
热点文章
第一次“八一”建军节庆祝活动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
中华文明的中正与平和
相知何必曾相逢--毛泽东与鲁迅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现代化
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7719732277
电子邮箱:596867344 @qq.com
电子邮箱:
yaxczpx@163.com
地址:枣园印象
回延安与实话
陈云遇险
那时的万水千山,难不住千千万万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
周总理崂山遇险
延安窑洞里的读书人
延安窑洞的故事
小小油灯
弘扬鲁艺精神,推动新时代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延安的光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延安精神的历程(2)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延安精神的历程(1)
党中央在延安13年: 重庆谈判与争取和平建国
延安精神的四大力量
党中央在延安13年:贯彻七大精神,迎接抗日战争胜利
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七大的召开
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七大的筹备和七届六中全会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准备夺取抗战胜利
党中央在延安13年:指导陕甘宁边区建设
党中央在延安13年:战胜严重困难和开展整风运动
党中央在延安13年: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说明
党中央在延安13年: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
党中央在延安13年:敌后抗日游击的广泛开展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是共产党的大事”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决定中国命运的六届六中全会”
党中央在延安13年:“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召开洛川会议和实行全面抗战
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为实现国共二次合作和全民抗战而奋斗
党中央在延安13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党中央在延安13年:“推动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实现”
党中央在延安13年:“瓦窑堡会议”
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
中央领导论延安精神
习近平谈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值得永远弘扬的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善作善成:“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梁家河》第三集:“逃离”
习近平寄语知识分子摘录
延安整风运动的准备
独立自主地开辟敌后根据地
西北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
延安作为中国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和坚强堡全,具有极强的政治吸引力和政治号召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伦理价值维度
弘扬鲁艺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捍卫文艺为人民服务路线
弘扬鲁艺精神,开拓创新,使文艺发展繁荣!
弘扬鲁艺精神,以人民为中心
弘扬鲁艺精神,使文艺发挥最大正能量
中共中央洛川会议
毛泽东的领导艺术
大公无私的精神之劳模工作者李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是成熟的原因
延安精神形成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的精神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总括
贺敬之《回延安》
新时代下的《延安精神》
发扬革命精神,做合格共产党员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其精髓
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怎样论述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1938年抗大教员何思敬在《抗大动态》发表《抗大精神》
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延安整风精神
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研究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是一个重大课题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
延安整风运动的矛头
男子打造“世界最小”旅馆 甲壳虫轿车内部别有洞天
延安整风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1938年抗大教员何思敬在《抗大动态》发表《抗大精神》一文
抗大学员来源
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与作风
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不屈意志
南泥湾精神
研究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全心全意为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服务的国际主义精神
抗大的优良校风
延安精神在延安时期是以其原生形态存在的
如何确保抗大成为造就军政优秀人才的熔炉
比较深入地阐述了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对延安精神的内容架构做了新的思考,有新的阐发
对延安精神的内容架构做了新的思考,有新的阐发
比较深刻地解读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抗大
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
抗大精神
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序
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序论
延安干部培训 延安新长征:毛泽东: 学习一定要学到底
延安干部培训 延安新长征:延安延安精神再教育如何成为干部建设的“压舱石”?
延安干部培训 延安新长征:冬季健儿学习延安精神
延安干部培训 延安新长征:传承延安精神
延安干部培训 延安新长征:重温延安精神
延安干部培训 延安新长征:发扬延安精神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
延安干部培训 延安新长征: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延安干部培训 延安新长征:讲好延安故事 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干部培训 延安新长征:传承延安精神根脉 汲取从严治党力量
延安干部培新 延安新长征:延安精神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的力量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期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 : 延安精神对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启示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感受延安精神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追忆当年,窑洞里的青春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大生产运动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的孕育期
延安新长征红色文化培训:延安精神对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启示
延安窑洞的故事
添加时间:2023-5-10 9:01:57 浏览次数:204
分享到:
0
窑洞有多暖,天空有多高......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最后一批从重庆经成都、宝鸡、西安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艾青、张仃、罗烽等人,被安排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文抗”),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同年8月,总共40余位驻会作家、艺术家从杨家岭后沟集体搬迁到蓝家坪山坡上的几十孔窑洞新址。四排窑洞错落分布,每个窑洞门前都留有一片宽敞的土坪,边上栽着杨柳,种着花草和蔬菜,“树下用木板钉成长条凳,工作累了坐在这里可以远眺,一边看着延河边运盐的骆驼队徐徐远去,一边倾听骆驼的叮咚,既令人陶醉又得到了休息。蓝家坪,多么好的延安作家之家!几十年来我也没有忘却”。
艾青、韦嫈夫妇分到一大一小两孔窑洞,大窑洞底还带一个小防空洞,可以存储冬天取暖用的木炭和杂物。家具虽然简陋,却都是公家配置的。他们在大窑洞正中安放一张木板双人床,靠窗一张原色木质书桌,配一把皮靠背的木凳子,靠里间艾青自己设计,请工人帮忙用黄土垒起一条沙发底座,大约四尺长两尺多宽,刷过一层白石灰,压上一层厚厚的草垫字,在铺上陕北特色的羊毛毡,女主人亲手缝制两个红黑镶嵌的布质坐垫,时常博得来客的夸奖和惊叹;小窑洞里放置一张单人木板床,也配一张小书桌和凳子,没有书架,没有脸盆架,脸盆、脚盆和锅碗什物都放在地上,沿墙跟排列着。冬季到来的时候,他们又在窑洞当中垒起一个火盆,既可以取暖,又可以兼做炉灶。拿一只大搪瓷缸放在炭火上,里面放置红枣,加少许的清水,不一会儿,诱人的枣香味儿充溢窑洞,生活既温暖又甜美。
集体伙房在山坡底下,“公家派的炊事员,开饭时由小勤务员用木桶挑上山,高喊一声‘打饭了!’大家便纷纷走出窑洞,等候小勤务员分发。虽然经常吃的小米干饭,熬萝卜条,熬土豆条,或者南瓜煮白菜,但大家心情却十分愉快,写作之余不自己忙着做饭,每星期总有一两次肉吃,当时叫做‘会餐’,改善大家的生活。大家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到了工作上,说心里话,比我们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生活要安定得多”。
除住处、家具、伙食由公家供给外,还有四季衣服。夜间照明用的蜡烛或油灯及灯油、写作用的墨水纸张,甚至妇女用的卫生纸,一概都由公家按时定量供给。韦嫈晚年深情地回忆说:“我感到生活真是有了保障,虽然一切都是简陋的粗糙的,但心情是愉快的。我们不追求豪华,追求的是理想,美好的人类理想,才到这荒凉的山沟沟里,这里的人们都在从事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这些人是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享乐才来到这儿的,他们都是崇高的‘同志’!”崇高的理想精神可以感人,但是,简约而富足的物质生活保障是支撑理想大厦持久矗立的必要条件。
安适的生活供给,平等的人际关系,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积极进取的学习风尚,清廉高效的政府职能,延安知识分子因此称颂延安曾经天堂般的岁月。这种天堂岁月的核心记忆,是纷繁的文事活动,频繁的群体集会,飘扬的旗帜,嘹亮的歌声,群情激昂的口号,振臂如林的高呼;还有延河边黄昏浪漫的散步,窑洞里冬暖温馨的围炉。每个日子都被安排得满满的,轰轰烈烈,忙忙碌碌。融入革命集体的个体生命,随着集体情绪饱满的河流飞遄旋转着。
窑洞生活,自由,开放,热烈。夏日如水的夜色,冬日温馨的炉火,延安文化人享受着别一番生活景致。
“晚上的灯油是有限的,所以九点钟就吹熄灯号,我的自由阅读也总是抓紧时间,油灯上结了灯花也并不摘掉,让它自开自落。每当读得若有所得、兴趣正浓时,抬头看看灯花,那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心花一样。”这是住在鲁艺东山窑洞里蔡若虹夜读得情景。待到灯油燃尽,走出窑洞,留在记忆深处的是满天如水的夜色。
如水的夜色里,人们坐在窑洞前的土沙发上,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华君武的“荤段子”,常常让同伴们笑得肚皮子痛,直不起来腰。冬夜围炉,可以听到窑洞外西北风刮得延河里的冰冻裂开来,带着尖锐的呼啸,响彻远方的山谷,还可以听到杨家岭传来夜半钟声;环顾窑洞里,炉火上熬熟了的陕北大红枣,飘溢着诱人的甜香。
驻会“文抗”的专业的作家们,为了保证写作条件,灯油特别供给,因此就有了享受更加深刻丰厚的冬夜不眠、围炉谈心、挑灯夜读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