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延安精神  > 那时的万水千山,难不住千千万万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

那时的万水千山,难不住千千万万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

添加时间:2023-5-15 8:40:14 浏览次数:215 

       从上海到延安有多远?不坐动车,不坐飞机,你你是否能够用脚步走这么远的距离,现在我们在地图上用尺一量,大概估算得到是多少公里,如如果你有勇气了,那么再在你和目的地之间,布置30万重兵,设置5道封锁线,一道封锁线布下6300个碉堡,随便一个哨卡怀疑你是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你就会身陷囫囹,想想要奔赴延安就是这样难,是我们知道的、美髯公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那种难,但是难不住一种信念,那时的万水千山,是千难万难,难不住千千万万的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

      1939年底,一位大学生,从上海出发,当他终于走到延安南郊,当哨兵告诉他这脚下的士地就是延安时,他跪在地上,噙着泪水,抓一捧黄土,紧贴脸庞,动情地喊道:祖国呵,就剩下你这一片神圣的浄土了。这一个场景让我想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士地爱得深沉。

       弹指一挥间,时间流转,延安不再是中国弹指一挥间,时间流转,延安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却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就在那里,曾经贫瘠的土地,和沿海、和大城市,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差距,那那么你是否愿意舍弃优厚舒适的生活,到这片热血的土地浇灌家园,这同样需要勇气,需需要理想主义的光辉和苦干实干的精神。

       在延安南郊柳林镇一带,流传着两个大学生投奔延安的故事。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物,却诠释了同样的感召力量。

       第1个故事是这样的平实:2008年8月2月,已在广西理工学院任教的大学生叶伟强辞掉工作,来到延安市柳林镇后孔家沟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助理,带领农民搞养殖、建果园。

      还有一个故事是,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儿子杨民一家四代,情系枣园,奉献老区。得知知政府号召大学生到村任职,杨杨民与西北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孙女杨蕾促膝谈心:你是枣园的女儿,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在延安工作、奋斗,你你也要回到延安、回到枣园。2008年9月,杨杨蕾通过组织的选拔,就任枣园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这里面肯定有一种精神,因为我们的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