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陕北的民间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插秧时雷了,扭扭屁股,喊几嗓子,它的起源就是劳动,人在田间地头干活,休息一下,伸个懒腰,没事再走两步,脖子扭扭屁股扭扭,这是一种乡土的野趣。后来就用于祭祀土地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闹新春的节目,陕北人扭秧歌,图的就是个红火,和我们这里闹元宵灯是一个样子的,我们最早是从正月初七开始闹起来,到正月十五六,就年过尽,各人找事混了。陕北人闹劲足,从正月初二初三开始,整整闹腾一个人,到二月初二才压锣。 秧歌是种集体歌舞,三五十人也行,成百上千更好,特别是节日广场舞,那场面,人山人海的,红旗招展,气势宏伟,秧歌的神韵是扭,一扭一摆一走,扭如春花摆似柳,忽前忽后飘着走,敲起来呀打起来,不敲不打唱起来。秧歌队所有的演员都披红花绿,在伞头的带领下,尽显千姿百态。 秧歌是开始是俗的,民俗嘛,粗俗也是有的,后来改造了,那是1942年,在新文艺思想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就开风气之先,把伞头改为手把斧头镰刀的工农形象,用了新道具,添了新的内容,革命的秧歌把野气去掉,显得文静了,而且增加了叙事的内容,现实的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听着哈哈笑,当年鲁迅文学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杨家岭为中央机关贺新年,中央领导看到手把斧头镰刀的伞头,纷纷说,这是新年新气象嘛。延安物质相对贫乏,所以人的精气神就更重要,是要有一种志气,把人的精气神拧起来,拧成一股绳,秧歌是个很好的载体,当年延安有百十来个秧歌队,每队多上千人,少几十人,似乎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会跳秧歌舞的,在秧歌队伍中,你是群众也是演员,跳着跳着,喜悦感就出来了,跳着跳着集体感就出来了,跳着跳着整个队伍威严和气势也就出来了。 当年的秧歌剧比较著名的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而且《东方红》也是用“骑白马挂洋枪调”改编的秧歌歌曲,还有《白毛女》,群众爱看,看着看着太感人了,观众中有个战士就把演员真当成了黄世仁,一激动拔枪了,再一激动,打偏了,幸亏打偏了,演黄世仁的演员没被枪打死。 秧歌舞第一个传到重庆的人,是周恩来,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央驻重庆办事处对外演出,周恩来亲自跳,后来这一歌舞随着解放军一起跳到了东北,跳到了平津,跳到了淮海,跳红了整个中国。